子规
吴融〔唐代〕
举国繁华委逝川,羽毛飘荡一年年。
他山叫处花成血,旧苑春来草似烟。
雨暗不离浓绿树,月斜长吊欲明天。
湘江日暮声凄切,愁杀行人归去船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杜鹃舍弃了繁华的故园山川,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。
在异乡啼叫,花朵仿佛都被染成了血红色,可春天来到,旧时的花园草木依然茂盛。
雨幕昏暗,它藏在绿树丛中声声哀啼;夜幕初开,它迎着将亮的天空肃然鸣叫。
天色渐晚,它在湘江边凄凉鸣叫,使归家的行船上的旅人悲愁至极。
注释
子规:杜鹃鸟。古代传说,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,名杜宇,号望帝,后来失国身死,魂魄化为杜鹃,悲啼不已。
委:舍弃,丢弃。
他山:别处的山,这里指异乡。
苑: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,花园。
草似烟:形容草木依然茂盛。烟:悬浮在空
赏析
这首诗咏写子规。旧时有蜀国国王化身杜鹃悲啼的传说,此诗就是从这个故事落笔,设想杜鹃鸟离去繁华的国土,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。这个悲剧性的经历,正为下面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。
杜鹃之啼,哀婉凄切,加之其喙染红霞之色,遂有“杜鹃泣血”之古说流传。诗人援此传说,驰骋想象,将旷野之上绚烂红花,喻为杜鹃悲鸣所溅之鲜血所染,运用夸张之笔,极大地增强了意象的感染力。然而,这般悲怆的呼唤,终究未能改写命运。当故土迎来春日,万物依旧蓬勃,草木葱郁,云烟缭绕,丝毫不因杜鹃的哀怨而减其盎然生机。“草似烟”之比,妙用比喻,生动传神,此处以春日草木之盎然反衬杜鹃之哀鸣,将其自在生长之态视为对杜鹃悲
创作背景
作者吴融唐昭宗时在朝任职,一度受牵累罢官,流寓荆南,此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萧涤非 等.《唐诗鉴赏辞典》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1338-1339页
简析
《子规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这首诗从蜀帝杜宇死后魂化杜鹃的故事落笔来抒发感情,描写了杜鹃持续悲鸣的情态,运用反衬极言悲苦凄惨之情,突出了杜鹃鸟孤身飘荡、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。整首诗虚实结合,感情真挚动人,从中映射出诗人仕途失意而又远离故乡的痛苦心情,叫人黯然魂消、伤心欲泣。
吴融
吴融,唐代诗人。字子华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(850),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(903),享年五十四岁。他生当晚唐后期,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、矛盾、黑暗的时代,他死后三年,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,因此,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。 299篇诗文 33条名句
塞下曲
王昌龄〔唐代〕
饮马渡秋水,水寒风似刀。
平沙日未没,黯黯见临洮。
昔日长城战,咸言意气高。
黄尘足今古,白骨乱蓬蒿。
兵车行
杜甫〔唐代〕
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
耶娘妻子走相送,尘埃不见咸阳桥。(耶娘 一作:爷娘)
牵衣顿足拦道哭,哭声直上干云霄。
道旁过者问行人,行人但云点行频。
或从十五北防河,便至四十西营田。
去时里正与裹头,归来头白还戍边。
边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开边意未已。
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,千村万落生荆杞。
纵有健妇把锄犁,禾生陇亩无东西。
况复秦兵耐苦战,被驱不异犬与鸡。
长者虽有问,役夫敢申恨?
且如今年冬,未休关西卒。
县官急索租,租税从何出?
信知生男恶,反是生女好。
生女犹得嫁比邻,生男埋没随百草。
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
新鬼烦冤旧鬼哭,天阴雨湿声啾啾!